游天下攻略

孔庙三碑(孔庙三碑现存于)

2024-05-07 08:22:39222
孔庙三碑?碑上记载鲁相乙瑛请在孔庙设置“百石卒史”,执掌祭祀的公赎。那么,孔庙三碑?一起来了解下吧。

孔庙三碑(孔庙三碑现存于)

孔庙三碑现存于曲阜

济宁汉碑

共9石,其中《朱君长刻石》为西汉刻石;《景君碑》、《郑固碑》、《武荣碑》、《鲁峻碑》、《郑季宣碑》为东汉遗存;《孔子见老子》为汉画像石;《范式碑》为三国时魏碑;《郭林宗碑》为明代翻刻的汉碑。均置于济宁市教育局院内东室,原称“小金石馆”,俗称“汉碑室”。碑馆5间,1929年11月,济宁县教育局长王大恕等人集资创建。馆成,将汉碑移置其中。《题名刻石》载:“济宁孔庙旧有汉碑多种,中经世变,摧毁者不知凡几?……近因拓者络绎,侵蚀日甚,爰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建小金石馆于局之东偏所,有余存汉碑十种,悉置其中,庶几劫后残石,不致代远湮没。”《题名刻石》中所谓“汉碑十种”,乃将《郑固碑》之右下角残石单独计数之故。此外,尚有“潘云阁临汉碑”60石,是1982年由曲阜运至济宁市汉碑馆珍藏的。碑均呈长方形,系清代中叶金石学家浙江钱泳临摩翻刻,书迹与汉隶类似,刀工精细,虽为翻版,仍不失为书法之珍品。

孔庙三碑在哪

你好,

可以参见百度百科

相关内容

谢谢采纳

孔庙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300米处,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。孔子(前551一前479年)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人氏。孔子为后世留下的有关道德、伦理和教育思想的言论,不仅对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还影响东南亚,乃至全世界。中国历代帝王、文人和史学家对孔子非常祟敬,在他的家乡,当时鲁国国都兴建起大型的孔庙,修建了孔子后代子孙居住的孔府和他的墓地——孔林。1961年国务院把“三孔”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,以其故居为庙,岁时奉祀。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,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,成为全国最大的孔庙。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、清两代完成的,占地327亩,前后九进院落。庙内有殿堂、坛阁和门坊等460多间。四周围以红墙,四角配以角楼,是仿皇宫样式修建的。整个庙宇气势恢宏,布局严谨,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三大古建筑群(故宫、避暑山庄)之一。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为“世界文化遗产”。孔庙的建筑群贯穿在南北的一条中轴线上。中路从金声玉振坊起,由南向北依次要穿越棂星门、太和元气坊、圣时门、过壁水桥。进大中门后,再经奎文阁、十三碑亭、大成门、杏坛、大成殿、寝殿到最后一座殿堂——圣迹殿,这是孔庙的主体。由大成门向东,进圣承门,达诗礼堂、鲁壁、孔宅故井及祟圣祠、后为家庙,这是孔庙的东路。由大成门向西,进启圣门,达金丝堂、启圣殿及启圣寝殿,这是孔庙的西路。

孔庙三碑包括有哪些

细菌主要由细胞壁、细胞膜、细胞质、核质体等部分构成。

1、细胞壁

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最外层,是具有坚韧性和弹性的复杂结构。

2、细胞膜

细胞膜是位于细胞壁内侧,紧包在细胞质外面,是一层具有半渗透性的生物膜。

3、细胞质

其基本成分是水、蛋白质、脂类、核酸及少量糖和无机盐等。胞质内核糖核酸含量高,易被碱性染料着色。细胞质是细菌蛋白质和酶类合成的重要场所。

4、核质体

细菌的核质是由一条双股环状的DNA分子组成,无核膜、核仁,与细胞质界限不明显,DNA分子反复回旋盘绕成超螺旋结构,控制细菌的各种遗传性状,亦称为细菌染色体。

扩展资料

细菌结构的观察

光学显微镜观察,可识别各种细菌的形态特点,而其内部的超微结构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。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数十万倍,能分辨1nm的微粒。不仅能看清细菌的外形,内部超微结构也可一览无遗。

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,可见到细胞质中含有多种颗粒。

1、核蛋白质:化学成分是RNA和蛋白质。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。

2、核质:核质是由一条闭环双链DNA反复盘绕卷曲而成的块状物。是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。

3、质粒: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,为双链闭环DNA分子,携带遗传信息,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细菌结构

孔庙三碑现存于曲阜哪个博物馆

武周长安三年(703),武则天命相王李旦重刻.正书三十五行。行六十四字。额篆书“孔子庙堂之碑”六字,为李旦所书。重刻之石今亦不传。

宋代黄庭坚有诗云:“孔庙虞书贞观刻,千两黄金那购得?”可见原拓本在北宋已不多见了。现在所存精品古拓,仅有清人李宗瀚得元康里于山旧藏本,誉为唐拓本。究竟为何时所拓,难以确定。此拓本大部是配陕本,其漫漶、损泐之字多是唐本。李宗瀚本有翁方纲考释文字。此拓本有中华书局、文明书局、有正书局以及上海古籍书店、日本二玄社等影印行世,原拓本则已流入日本,藏三井家。

《孔子庙堂碑》现存刻石有两块。

一块在陕西省博物馆,俗称《西庙堂碑》。宋王彦超重刻于陕西西安。三十五行,行六十四字。碑末增“王彦超再建,安祚刻字”一行九字。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)地震时,碑石断为三截。第二行“虞世”二字完好。碑的背面刻宋敦《兴颂砰》,宋唐英篆书,天禧三年(1019)五月刻。

另一块在山东成武县,俗称《东庙堂碑》,碑身高2.08米,宽0.89米,厚0.22米,字33行,行满格33字。所书正楷,外柔内刚,圆融遒劲。明拓本首行“中舍人”之“人”字和“相王旦”之“旦”字皆完好。元至元(1335一1340)年间,定陶河岸崩决时出土,摹刻年代不明。石质不坚,明拓本字漫漶且瘦。清李宗瀚得康里氏本。多处有用“成武本”移补的字。翁方纲论《东庙堂碑》瘦硬胜于《西庙堂碑》。此碑,现存成武县文物馆。

其他还有“曲阜刻本”,在山东曲阜县学,清乾隆五十八年(1793)翁方纲摹刻;有饶州(今江西波阳县)“锦江书院刻本”;有南海(今广东南海县)潘氏“海山仙馆本”等。世无传拓本。

孔庙三碑的风格特色

夫子庙位于秦淮河2113北岸,始建于宋代,是一组规5261模宏大4102的古建筑群,原先是供1653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。此外,夫子庙还是我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,是秦淮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的展现窗口。

夫子庙建筑群具有清代建筑风格和曲阜孔庙的特点,主要由孔庙、学宫和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。占地广阔,20000多平方米,庙的四周围以黄墙,配以门坊、角亭。

整组建筑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排列,以大成殿为中心,从照璧至卫山南北成一中轴线。建筑群由大照壁、泮池、牌坊、奎星阁、聚星亭、棂星门、大成门、大成殿等构成。

宫殿正门采用大形体建于高台上;正门以内,沿着纵轴线布置孔门四科言偃等八先哲塑像、两庑碑廊和中心庙院,组成有层次、有深度的空间。

夫子庙是在东晋时期学宫旧址扩建而成。古时孔庙属于朝廷祀典内容之一。孔庙的特点是庙附于学,和国学、府学、县学联为一体。庙的位置或在学宫的前部,或偏于一侧。

南京夫子庙是前庙后学的布局。古时候的孔庙有一定的布局形式。一般前设照壁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,棂星门前设以半圆形水池,称为“泮池”。

夫子庙的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,建于1575年,全长110米,高达10米,赭红色,庄严巍峨。照壁垣顶置小圆筒青瓦,鸱吻衔壁脊,四角小翘,是典型标准的明清时期大照壁。

明清两代往往在庙宇和大型衙署的正门外建照壁、牌坊等,作为整个建筑组群的序幕,以作为遮蔽和装饰之用,给人一种庄严雄伟之感。

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。岸北为石栏,石栏全是用整石雕琢而成,是1514年所建。石栏方形望柱栉比,如玉纹装饰,栏壁中间雕镂成如玉形空花窗。

泮池成月牙形,所以也称“月牙池”,其长宽皆约60米。它右连文德桥,左邻文源桥,桥影落水,宛如两道跨涧的飞虹。秦淮河水横穿泮池间。

奎星阁是夫子庙古建筑组群中著名的古迹之一,位于泮池东面,又名“文星阁”,科举时代是士子们夺魁的象征,很负声望。

奎星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,道光时期曾重修,后被毁,同治年间再度重建。

奎星阁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像,一脚向后跷起,形如“魁”字的大弯钩;一手捧斗,象征“魁”字中的小斗字;一手执笔如点状,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。这就是传说的“魁星点斗”。

科举时代,据说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,于是取“魁”字字形的会意,在阁内塑造了这么个似鬼似神的塑像。清代士子们对这座“魁星”像毕恭毕敬,每当秋闱开考之前,朝拜者络绎不绝。

棂星门由3座单间石牌坊组成,石坊之间墙上嵌有牡丹图案的浮雕,中间石坊横楣刻有“棂星门”3个篆字,造型朴实无华。

棂星门前临水端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,宽18米,坊顶置天楼,斗拱翘檐,青瓦压脊,坊柱丹紫,坊额青底金字“天下文枢”。牌坊巍峨壮美,始建于1586年,后被毁。

位于棂星门西边的是聚星亭,聚星亭是一座八面二层的古亭,重檐六角。棂星门东边是思乐亭,后移走。

棂星门其后即孔庙的正门大成门。大成门是大成殿的守护大门。大成门坐落在长方形石灰岩置砌的台基上,前后各置有台阶上下。门前后各有褐色四檐柱,两面黄山墙,雕琢着明式卷花图案的朱红梁枋交错有致。

明清时期,大成门为5间,两侧为耳房,供执事人等休息之用,中为3门,门内陈列戟,东设鼓,西置磬,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,府县官员由大成门进,士子执事人等分走旁门。

大成门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式,圆筒瓦压脊,斗拱飞檐,四角嫩戗晕飞,屋顶满布各种雕饰,显得气势雄浑,华丽多姿。

大成门内左右分列着4通石碑,分别是刻于484年的《孔子问礼图碑》;刻于1330年和1332年的《集庆孔子庙碑》、《封至圣夫人碑》以及《封四氏碑》。

原夫子庙的主殿大成殿为7间,高16米,阔28米,深21米。重檐歇山顶。殿内正中为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”牌位。

主殿前有宽敞的露台,四周绕以石栏板。殿前两侧有廊庑相连,是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和历代大儒及存放祭器的地方。

大成殿上覆黄琉璃筒瓦,斗拱飞檐,红墙朱栏,殿内天花藻井,刻画群鹤,雕琢精致。

学宫位于大成殿后,学宫始建于东晋时期。孔庙院墙和学宫之间,东西北三面有宽敞的甬道相通,其中东甬道是学宫的正门,门额有朱底黑字学宫匾,门外设有高大的牌坊,上书“江南第一学”。

牌坊正反面各记有江南明清时期历届文科和武科状元、榜眼和探花的姓名,左右环置木栅栏。

学宫由明德堂、尊经阁、青云楼、崇圣祠等庭院建筑组成。明德堂坐北朝南,是学宫的主体建筑,有“东南第一学”的称号。科举时,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。

明德堂由学府和主堂组成,学府内两侧33米长的厢房及回廊,采用与外界隔绝的封闭式。整个建筑构造古朴庄重。

主堂占地约630平方米,屋顶是不带挑边角的卷棚顶,槛门格窗典雅大方,后面檐下有回廊,廊顶成轩制。

尊经阁在明德堂后,始建于明嘉靖年间,为上下两层各5间,清代嘉庆时期曾在此设尊经书院,楼上藏书,楼下讲学。尊经阁东面为崇圣祠和青云楼,崇圣祠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。

贡院位于学宫东侧,始建于1168年。它是当时建康府、县学考试的场所,范围很小。

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,集乡试、会试于此,考生众多,这个地方不够使用。明成祖永乐年间在此重新兴建,贡院始具规模。

清代道光年间曾重新修建。同治时期又重扩建,范围更大。

贡院东起今姚家巷,南至贡院东等和贡院街,西至贡院西街与夫子庙隔街相望,北至建康路。整个贡院成正方形,内有号舍20000多间,一人一间,每次考试可容纳20000多人。贡院正门在永和园及秦淮剧场之间。

大门外街之东、西各有木牌坊一座,即东、西辕门。大门外东西有石狮子一对及两座石牌坊,轴线上有门3道,分别称“贡院”、“开天文运”及“龙门”。

龙门后依次有明远楼、至公堂及戒慎堂。堂后有门,门后有飞虹桥。最后为衡鉴堂,是主考官阅考卷、评定名次的地方。整个贡院四周围以高墙,墙外为街道,街道另一边为店铺民居。

明远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,清代道光年间重建,是平面正方形,三层木结构建筑。底层四面为墙,各开有圆拱门,四檐柱从底层直通楼顶,梁柱交织,四面皆窗。登临四顾,整个贡院一目了然。

它是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、发号施令的地方。

以上就是关于孔庙三碑的相关介绍,“金石萃编”记载,此碑高七尺八寸五分,宽三尺七寸,宇共十八行,满行四十字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相关推荐

最新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