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天下攻略

稻作(稻作文化的认识和理解)

2024-03-24 10:39:20228
稻作?稻作区划主要是依据自然生态因素、社会经济因素、稻作生产特点,以县境为基本单元,做出的全国性稻作区划图。那么,稻作?一起来了解下吧。

稻作(稻作文化的认识和理解)

稻作文化

稻米的种植技术,包括稻田和插秧,是在中国发明的。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。

目前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,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。但仍不失下列步骤:收成的稻谷需要干燥,过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晒谷,需时时翻动,让稻谷干燥。删选则是将瘪谷等杂质删掉,用电动分谷机、风车或手工抖动分谷,利用风力将饱满有重量的稻谷自动筛选出来。免耕抛秧法现在人工种植水稻的一种新方法,可以省去整理土地的苦累。主要思路就是只对土地进行除草,而秧苗是用秧盘进行育苗。不过,只能适用于水田。由于免去了对土地的整理,而且抛秧也比插秧要快很多,因此可以大幅度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。

稻作文明的起源

万年前的稻米已经碳化,变成黑色。

一粒炭化碳化,静静躺在展柜中。它已有万年历史。“这是我们在上山遗址中发现的第一粒稻米。通过鉴定,它处于驯化状态,是上山稻作文明的代表性遗存。”上山文化发现者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。

1月15日,“万年浙江,从这里开始——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”在浙江杭州开幕,万年稻米、世界最早彩陶等重磅展品在展出之列。

上山遗址发现于2000年,2006年正式命名了上山文化,这是目前浙江乃至整个东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。此次展出了浦江上山遗址、义乌桥头遗址、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,分别代表上山文化早、中、晚三个阶段。

谈到此次展览最大的“明星”,蒋乐平指了指展厅中央一个看似空置的展柜。凑近一看,才能发现有一粒黑色的稻米静卧其中。这是一粒“万年米”,已经碳化,只能通过放大镜去观察其细微之处。

稻米虽小,但蒋乐平表示,其意义非凡。“通过鉴定,这粒米处于驯化状态,已有万年历史,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米驯化证据,也实证了上山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。”

扩展资料

夹炭陶片中都发现稻壳遗存:

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大量夹炭陶片中,都发现了稻壳遗存。“陶片断面,都有稻壳的痕迹。”蒋乐平说,这说明一万年前的人民对稻的利用已有了相当规模,上山人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批从事稻作的农人。

除了稻作文明,上山文化另一张“金名片”是彩陶。展览现场,距今9000年的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彩陶引人注目。据悉,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。虽已距今近万年,但在展柜中,陶器色彩艳丽,仿佛穿上了一件红衣。

“这是独树一帜的彩陶。”蒋乐平指了指一件彩陶上的太阳纹符号,说这不会是人们随意的绘画,可能有太阳崇拜的理念。

对于另一件彩陶上形似八卦的白色线条,他表示,是不是八卦另当别论,但是它与先秦时期的卦象文字和占卜文化间的关系,可以进行下一步追寻。

参考资料来源:中新网-上山文化考古成果浙江开幕展出万年稻米、世界最早彩陶

稻作文化发源地

被称为“稻米故乡”的古代遗址是东山村遗址

据考古学家认定,以苏州为代表的中国太湖流域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稻米故乡之一,东山村遗址就发现了八千多年前的水稻痕迹。在苏州古城东的唯亭东北,有一座草鞋山,种植水稻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,是中日合作《苏州草鞋山遗址古稻田研究》课题的野外项目。自1992年至1995年,每年进行一次考古。八千多年前,苏州的先民就是仰仗于稻米这一最基本食物,繁衍生息,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。粮食制品往往与稻米紧密相连,人们把苏州称为鱼米之乡,也包涵了几千年的文化渊源。人们在用石器工具来加工谷物粮食时,往往会出现许多雪白的米粉。汉字的“粉”,即是“米”、“分散”的意思,“粉”字来源于稻米文化。

稻作文化的印记

带有典型稻作文化印记的地区应该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。就我国而言有: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泰国而言有:湄南河平原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、土壤肥沃、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,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。无论是水稻的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,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。这样,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,另一方面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。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,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,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,并祈求神灵的保佑,形成了物质、社会、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。

以上就是关于稻作的相关介绍,稻作区划主要是依据自然生态因素、社会经济因素、稻作生产特点,以县境为基本单元,做出的全国性稻作区划图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相关推荐

最新发布